追夢時代勞動最美②:從“叉車小白”到“叉車王”——記江蘇省五一...
從一名“叉車小白”,到成為“叉車王”,需要多少時間?大全集團叉車司機孫柏新給出的答案是:10年。
在 2016年11月舉行的江蘇省舉辦首屆叉車司機職業技能大賽上,來自全省13支代表隊的82名叉車司機大展身手,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叉車技能大比武。經過4天緊張角逐,孫柏新奪得第一名,被江蘇省總工會授予“江蘇省五一創新能手”,成為響當當的”叉車王”。

與眾多叉車司機一樣,成為“叉車王”之前,孫柏新也是從“小白”干起。2004年孫柏新進入大全集團,2006年開始他的叉車司機生涯。
拉操作桿,打方向;前進,倒退;叉起,放下……時間與進步共在,汗水與成績并進。16年來,孫柏新手握方向盤,在車間、倉庫之間往返穿梭,同時也收獲了江蘇省技術能手、五一創新能手、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等一項項榮譽。
考得好,更要干得好。走進大全生產車間,孫柏新正駕駛叉車搬運貨物。在他嫻熟的操作下,叉車“很聽話”,一番進進退退,原本堆著的大木箱很快被搬到另一側的場地上。
作為大全集團的一塊“技術招牌”,實力顯擔當:小到15×40厘米、200多斤只需一個叉車運送的貨物,大到長四五米、重兩三噸、需要多輛叉車和地坦克配合運送的設備,孫柏新都能輕松應對。不僅如此,公司各種型號的叉車,他都能熟練駕馭。
叉起、放下,看起來簡單,需要的卻是腦、眼、手、腳的高度配合。“一叉準”是孫柏新的拿手絕活。板材是叉運中的“???rdquo;,厚度0.8—5厘米不等,因為生產需要,常常要從一沓100張板材中抽取30—40張。“數完再叉?”面對疑問,孫柏新笑著說:“那可不行,目測直接叉出來。”“那么準?”“天天看,板材厚度都在心里記著呢,基本都行的,偶爾有誤差。”另外,在同事的“指揮”下,孫柏新還能將大型電器叉進箱式變電站,對上螺絲眼,同事可以直接上螺絲,連吊車都省了。
孫柏新不僅是“叉車王”,而且還是“全能王”,對叉車的常見故障檢修、維護保養等也是樣樣精通。其實,剛開叉車的前幾年,孫柏新也常常遇到叉不了、叉不穩的難題。“怎么解決?”“熟能生巧!”孫柏新將自己的叉車經驗總結為“六個字”:多看、多練、多想。一天工作8小時叉車不離手.而工作之余,堅持寫日記,是孫柏新“雷打不動”的事情。翻開他的日記本,某日他詳細記下當天遇到的叉車故障現象、診斷方法、維修心得等。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孫柏新寫滿了厚厚7本日記本。
不斷進行技術創新,是2017年孫柏新入選鎮江“金山英才”高技能領軍人才的“法寶”。他充分利用叉車工作室陣地,開展技術創新,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問題:針對油路毛病引起熄火或者啟動困難,他總結經驗使用方法分離油桶、油箱內的水、雜質;他在柴油路中串聯加裝電子油泵,增加燃油壓力,便于啟動;針對大型超重設備安裝就位問題,吊車不能進,大型鏟車不方便,他利用地老虎、叉車托盤堆垛機、地坦克等和工作室成員齊心合力研究,安全、精準、及時安裝就位……
從“叉車小白”到“叉車王”,孫柏新用行動闡釋了他對“工匠精神”的理解:干一行,愛一行,專心做好每一件事情。
(辛正)
追夢時代 勞動最美②:從“叉車小白”到“叉車王”——記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孫柏新
編輯: 錢飛
【來源:新華日報交匯點】